动态焦点:Kindle中国电子书店月底停运!电子书市场,谁来填空?
6月30日,亚马逊公司旗下Kindle中国电子书店将停止运营。在国内电子书市场占据重要地位的Kindle退出后,市场空白由谁来填补?促进电子书市场健康发展的关键是什么?如何激发国内品牌企业发展活力?
【资料图】
商家纷纷入局
《第二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数字化阅读方式(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Pad阅读等)的接触率由2013年的50.1%升至2022年的80.1%。数字化阅读已成为大众日常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国内数字阅读产业规模持续增长,用户规模逐步扩大,用户黏性持续攀升,行业整体保持良好发展势头。
“近年来,在与海外品牌的竞争中,国内涌现出一批本土电子书企业。比如文石、科大讯飞、掌阅等,这些品牌以更贴近本土需求的创新,以每年至少推出一款新品的速度,不断丰富国内消费者的选择。”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数字媒体研究室主任、研究员黄楚新说。
据悉,国产电子书在产品多样性、系统易用性、内容开放性上有较大优势,不断获得用户认可。目前,掌阅、汉王、文石等品牌电子书产品均实现了电商销量80%以上的高增长。
《2022年全球及中国电子书阅读器行业头部企业市场占有率及排名调研报告》显示,从全球范围看,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三大电子书阅读器消费市场,预计到2023年中国电子书阅读器行业市场规模将突破85亿元。
掌阅iReader的CEO程超表示,在Kindle宣布退出中国市场后,掌阅APP及时上线了一键迁移Kindle电子书功能,用户可通过微信、电脑、手机等对多种格式电子书文件实现一键迁移。
2022年3月,华为发布了搭载鸿蒙系统的电子纸平板MatePad Paper。“华为的加入将对电子纸平板产品的认知推动、供应链资源投入和市场规模抬高起到显著作用,中国品牌正在逐步接过电子书市场的主导权。”黄楚新说。
业内专家认为,从中国在全球市场中的占比来看,电子书市场尚处在培育阶段,品牌商还需要在培养用户使用习惯、产品硬件实力、软件适配方面继续努力。
版权仍是核心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线上阅读APP的兴起,很多人更愿意用手机读书。微信读书、多看阅读、网易蜗牛读书等已成为读书爱好者的常用软件。
《第二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手机移动阅读成为主要阅读形式。2022年,有77.8%的成年人通过手机阅读,较2021年的77.4%增长了0.4个百分点;有26.8%的成年人在电子阅读器上阅读,比2021年的27.3%减少了0.5个百分点。在数字化阅读细分市场,手机阅读APP已“占山为王”。
除了手机阅读APP的攻城略地,读者也开始从“只是阅读”向“智能多元化消费”转换。手机上的短视频应用、游戏应用极大挤压了用户阅读时间。据QuestMobile数据,2022年,我国短视频与在线阅读行业重合用户规模已达2.9亿,这在一定程度削弱了电子书市场的竞争力。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乐观地认为,消费者无论在哪个年龄段都有阅读需求,而我国巨大的人口基数决定了电子书市场规模依然庞大。
数字化时代,版权是绕不过去的坎。“当前,国内用户更习惯于免费阅读。”黄楚新说,对于想要以内容和增值服务盈利的电子书企业来说,盗版是个大问题。
光明日报出版社总编辑邓永标建议,首先要从国家层面出台相关政策,提高准入门槛,整合数字出版平台,实行专业出版,集约经营。其次要开展“净网”行动,从源头抓起,严厉打击恶意发布盗版电子书和低俗内容的网站。再次要为读者提供全面、丰富的数字化内容,培养读者付费阅读习惯,满足读者的精神、文化和知识需求。同时,还要降低数字化阅读费用标准,让数字化出版惠及更多读者。
据了解,掌阅在主管部门、行业协会指导下自主搭建了版权支撑系统,建起了一个拥有海量内容版权管理能力的系统平台。目前已经成功阻断侵权盗版链接千万条。
“出版社及作者应进一步完善电子书授权出版机制,促进电子书良性发展,鼓励版权人对电子书进行数字化许可,同时也要鼓励出版公司和电子书分销平台为读者提供种类丰富、获取方便、价格合理的电子书,从而杜绝盗版现象。”程超说。
有专家建议,优质正版内容始终是电子书企业发展的核心优势。相关企业要利用互联网思维打破内容壁垒,为更多细分用户打造丰富多元的资源储备,推出更多具备网络传播特性的数字内容产品和服务。
构建阅读矩阵
随着国内电子书品牌市场活力不断激发,国产电子阅读器功能得到更多拓展。智能化、个性化、社交化以及开放性,成为行业未来发展的关键词。
“对于电子书企业来说,当产品技术不相上下时,阅读生态、营销策略以及内容版权或许就成为品牌成功的有力武器。”黄楚新说,国内电子书市场的一个核心变化是用户阅读习惯的碎片化。所以,电子阅读器企业应极力扩展使用场景,满足用户多元使用习惯。
例如,华为推出的电子纸平板MatePad Paper并非一款普通的电子阅读器,而是智慧办公产品。在阅读的同时可以实现跨设备互联,例如与华为的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等PC端实现互联,完成相关文档双向传输,进行商务办公。
专家认为,未来,电子书企业应构建全媒体矩阵式形态,打造集看书、听书、互动社区、滚动图片等形式于一体的全媒体数字阅读矩阵,为读者带来沉浸式阅读体验。
“文石与其他纯阅读的墨水屏企业不同,我们的开放生态与内容合作伙伴是互补的。”文石副总经理王敬博说,文石与微信读书APP联合开发了墨水屏版本,同时也在自己的产品内与京东读书书城、得到书城开展合作,还与小说类的起点读书、漫画类的哔哩哔哩漫画以及有声书类的喜马拉雅建立了合作关系。“后续,我们还将在产品中深度预置,用户可以在文石的产品中快速使用各种主流内容,满足用户的各类需求。”
邓永标认为,电子书企业构建数字阅读矩阵,必须结合新技术与读者需求,用数字化新技术增强数字出版的可读性、可视性、导读性,多向链接,注重知识点,由单一的图书数字阅读逐步过渡为沉浸式阅读、个性化阅读、创造性阅读,从而提升数字化阅读质量。
在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陈少峰看来,电子书主要还是网络阅读,从产业链的角度来看,结合网络书做有声读物、教育、线下体验等,可以让市场保持适度成长性。此外,还可以和影视、游戏结合,这个可能也会成为趋势。
“只有兼顾软件内容与硬件的品牌,才有更多机会填补电子书市场的空白。”程超说。
关键词:
-
动态焦点:Kindle中国电子书店月底停运!电子书市场,谁来填空?
2023-06-28 -
佩林卡:防守和篮板是夺冠之匙 我们的目标一直是第18面冠军旗帜 速讯
2023-06-28 -
国际移民组织:苏丹冲突已致近280万人流离失所
2023-06-28 -
小微空地“见缝插绿” 让市民尽享绿色
2023-06-28 -
钟南山为毕业生讲授的“最后一课”,刷屏了!
2023-06-28 -
焦点热文:遥感数据更精准!我国地理空间信息技术取得新突破
2023-06-28 -
欧洲央行行长:欧元区通胀已渗透到更加广泛经济领域
2023-06-28 -
微速讯:美光将在印度建封装测试设施 投资27.5亿美元
2023-06-28 -
再登Cell:几乎无脱靶!高彩霞团队开发出新型碱基编辑工具 全球关注
2023-06-28 -
柿花树站_关于柿花树站概略
2023-06-28 -
叶彤个人资料照片 叶彤个人资料
2023-06-28 -
城市24小时|广东“第四城”,继续承压|全球热文
2023-06-27 -
中工漫评丨文化游点燃传统节日“出游热”
2023-06-27 -
世界首座百兆瓦级分散控制构网型独立储能电站正式投运 全球今日讯
2023-06-27 -
恒生电子:拟以5000万元至1亿元回购股份 全球观热点
2023-06-27 -
云辟谣丨四川攀枝花“扫码观看防溺水公益讲座”为虚假信息,当地未发布过类似通知-全球快看
2023-06-27 -
【播资讯】对标对表与对表对标的区别_对标对表是什么意思
2023-06-27 -
【全球播资讯】长武县亭口镇:拧紧“安全阀” 守住“烟火气”
2023-06-27 -
南方精工4涨停
2023-06-27 -
和佳退龙虎榜数据(6月27日)
2023-06-27 -
时讯:6.27实盘
2023-06-27 -
东证期货:山西煤焦调研报告
2023-06-27 -
天天速读:遭家暴重伤二级,四川美女婚后两年16次被打,总结4点婚姻教训
2023-06-27 -
中方呼吁联合国建设和平委员会为洪都拉斯提供更多支持 每日热议
2023-06-27 -
云岩区科协关工委科普大篷车开进贵阳市实验小学 天天热文
2023-06-27 -
热门看点:股东变更、管理层频换, 2023上半年最让基民忧虑的基金公司
2023-06-27 -
汉字找茬王印度医生攻略 连出印度医生歌通关答案[多图]|世界快看点
2023-06-27 -
直面“免疫衰老”,为健康老龄化求更优解
2023-06-27 -
发展量子通信为何要上天?
2023-06-27 -
【第18期】滴~你的今日份画师推荐到了|全球热头条
2023-06-27
-
守住网络直播的伦理底线
2021-12-16 -
石窟寺文化需要基于保护的“新开发”
2021-12-16 -
电影工作者不能远离生活
2021-12-16 -
提升隧道安全管控能力 智慧高速让司乘安心
2021-12-16 -
人民财评:提升消费体验,服务同样重要
2021-12-16 -
卫冕?突破?旗手?——武大靖留给北京冬奥会三大悬念
2021-12-16 -
新能源车险专属条款出台“三电”系统、起火燃烧等都可保
2021-12-16 -
美术作品中的党史 | 第97集《窗外》
2021-12-16 -
基金销售业务违规!浦发银行厦门分行等被厦门证监局责令改正
2021-12-16 -
保持稳定发展有支撑——从11月“成绩单”看中国经济走势
2021-12-16